《送别》,曲调取自约翰·P·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《梦见家和母亲》。《梦见家和母亲》是首“艺人歌曲”,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,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,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。奥德威是“奥德威艺人团”的领导人,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。 李叔同留日期间,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《梦见家和母亲》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《旅愁》的歌词。 [1] ,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《送别》 [1] ,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《旅愁》。 如今《旅愁》在日本传唱不衰,而《送别》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。沈心工也曾根据《梦见家和母亲》写过一首《昨夜梦》,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《送别》的光芒。
歌词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
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
一壶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
情千缕,酒一杯,声声离笛催
问君此去几时还,来时莫徘徊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
一壶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
问君此去几时还,来时莫徘徊
问君此去几时还,来时莫徘徊
背景
《送别》这首歌,旋律婉转清新,歌词简洁典雅,却又蕴含了无尽的离愁别绪。
这首歌是李叔同在浙江省立一师(今杭州高级中学)任教期间创作的。
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,天津人,是著名的音乐家、美术教育家。1912年,李叔同来到杭州,在省立第一师范任教。晚年剃度为僧,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。
当时,李叔同日本留学归来,音乐、绘画,样样精通,在上海颇有名气。时任省立第一师范校长的经亨颐,慕名去上海,想请他当老师。但李叔同开出的执教条件很高:只要学校配齐200架钢琴或手风琴,他就来。
这样的条件放到现在,也很少有学校能具备。在当时的环境下,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不过,一心想敦聘名师办好
教育的经校长不认输,他动用了各路关系,最终收集了全省100多架钢琴或手风琴。虽没达到要求,但李叔同看到经校长的认真,决定来任教。学校里专门给了李叔同一幢独立的小楼做音乐教室。
高老师说,据说这首歌的创作背景,就是李叔同在杭州任教的这几年。
当时,李叔同的“天涯五好友”中,有位相识十几年的许幻园。两人宣扬民权思想,宣传男女婚姻自主,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,但时局动荡,二次革命失败、袁世凯称帝后,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。
一年冬天大雪纷飞,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,说:“叔同兄,我家破产了,咱们后会有期。”说完,挥泪而别,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。
李叔同看着好友远去的背影,在雪地里矗立良久,任别人怎么叫他都听不见。随后,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,把门一关,含泪写下这首《送别》——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
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
一壶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
曲调来自西方,却唱尽中国情韵
还有一种说法,李叔同当时填的词,除了现在流传的版本,还有另一半。
草碧色,水绿波,南浦伤如何?
人生难得是欢聚,惟有别离多。
情千缕,酒一杯,声声离笛催。
问君此去几时来,来时莫徘徊。